跳转至

一维无限深势阱

当粒子受到保守力场的限制,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运动时,其势能曲线呈现出类似陷阱的形状,因此我们称之为“势阱”。

例如,电子在金属中的运动、质子在原子核中的势能曲线等都可以用这个概念来描述。

为了简化计算,我们引入一个理想的势阱模型——一维无限深势阱

在这个模型中,粒子被限制在一个无限深的势能阱中,只能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运动。

设一维无限深势阱的势能分布如下:

\[U(x)=\left\{\begin{array}{ll}0 & 0<x<a \text { (阱内) } \\\infty & x \leq 0, x \geq a \text { (阱外) }\end{array}\right.\]

Image title
一维无限深方势阱

按照经典理论,处于无限深势阱中的粒子,其能量可取任意的有限值,粒子在宽度为 \(a\) 的势阱内各处的概率是相等的。

但从量子力学来看,这些问题又当如何呢?

下面我们应用薛定谔方程来讨论处于一维无限深势阱中粒子的运动。

由于势能不显含时间,需由定态薛定谔方程求解 \(\psi(x)\),考虑到势能是分段的,列方程求解也需分阱外、阱内两个区间进行。

阱外,设波函数为 \(\psi_e\),定态薛定谔方程为:\(\displaystyle-\frac{\hbar}{2 m} \frac{\mathrm{d}^{2} \psi_{\mathrm{e}}}{\mathrm{d} x^{2}}+(E-U) \psi_{\mathrm{e}}=0\)

由于 \(U \rightarrow \infty\),对于 \(E\) 为有限值的粒子,要使上述方程成立,唯有 \(\psi_e=0\)

在阱内,设波函数为 \(\psi_i\),定态薛定谔方程为:\(\displaystyle-\frac{\hbar^{2}}{2 m} \frac{\mathrm{d}^{2} \psi_{\mathrm{i}}}{\mathrm{d} x^{2}}=E \psi_{\mathrm{i}}\)

\(\displaystyle k^{2}=\frac{2 m E}{\hbar^{2}}\),于是方程可改写为:\(\displaystyle\frac{\mathrm{d}^{2} \psi_{\mathrm{i}}}{\mathrm{d} x^{2}}+k^{2} \psi_{\mathrm{i}}=0\)

其解为:\(\psi_{\mathrm{i}}(x)=C \sin (k x+\delta)\)

式中 \(C\)\(\delta\) 是两待定常数。

因为在阱壁上波函数必须单值、连续,即应有:

\[ \begin{array}{ll}\psi_{\mathrm{i}}(0)=\psi_{\mathrm{e}}(0)=0\\\psi_{\mathrm{i}}(a)=\psi_{\mathrm{e}}(a)=0\end{array} \]

由此得到:

\(\psi_{\mathrm{i}}(0)=C \sin \delta=0\),及 \(\delta=0\)

\(\psi_{\mathrm{i}}(a)=C \sin k a=0\),及 \(k a=n \pi, n=1,2,3, \cdots\)

对波函数归一化,我们可以得到:

\[\displaystyle\int_{0}^{a}|\Psi(x, t)|^{2} \mathrm{~d} x=\int_{0}^{a}|\psi(x)|^{2} \mathrm{~d} x=\int_{0}^{a}\left[C \sin \frac{n \pi x}{a}\right]^{2} \mathrm{~d} x=|C|^2\frac{a}{2}=1\]

最后得到归一化系数:\(\displaystyle C=\sqrt{\frac{2}{a}}\)

于是得定态波函数:\(\left\{\begin{array}{l}\displaystyle\psi_{\mathrm{e}}(x)=0 \\\displaystyle\psi_{\mathrm{i}}(x)=\sqrt{\frac{2}{a}} \sin \frac{n \pi}{a} x, n=1,2,3, \cdots\end{array}\right.\)

严格的来说,\(C\) 可以是复数,解为:\(\displaystyle C=\sqrt{\frac{2}{a}}e^{i\theta}\)

最后得波函数:\(\left\{\begin{array}{l}\displaystyle\Psi_{\mathrm{e}}(x, t)=0 \\\displaystyle\Psi_{\mathrm{i}}(x, t)=\sqrt{\frac{2}{a}} \sin (\frac{n \pi}{a} x) e^{\displaystyle-\frac{\mathrm{i}}{k}E t}\end{array}\right.\)


我们将一维无限深势阱中粒子运动的特征总结如下:

(1)粒子的能量不能连续地取任意值,只能取分立值。

因为 \(\displaystyle k^{2}=\frac{2 m E}{\hbar^{2}}\)\(,而\)\(\displaystyle k=\frac{n \pi}{a}\)

所以 \(\displaystyle E=\frac{\hbar^{2} k^{2}}{2 m}=\frac{n^{2} \pi^{2} \hbar^{2}}{2 m a^{2}}=E_{n}\)\(n=1,2,3, \cdots\)

根据上式,我们发现能量是量子化的。

整数 \(n\) 被称为粒子能量的量子数。

Image title
能量与波数的关系

图片链接

可见,能量量子化在量子力学中是很自然地得出的结果,并不求助于人为的假设。

粒子的能级:

Image title
势阱中的能级

图片链接

很重要的一点是,虽然表达粒子量子态的能量本征函数,其能量只能是离散能级谱中的一个能级。

这并不能防止粒子拥有任意的能量,只要这能量大于零点能量。

根据态叠加原理,粒子的量子态,可以是几个能量本征函数的叠加。

当测量粒子的能量时,测量的答案,只可能是叠加的几个能级中的一个能级。

由于测量会造成波函数坍缩,不能对同一个粒子做多次的测量,而指望得到有意义的答案。

必须假设准备了许多同样的系统。

对每一个系统内的粒子,做同样的测量。

虽然,每一次的测量的答案,只可能是叠加的几个能级中的一个能级。

所有答案的的平均值,是粒子的能量期望值

(2)方势阱中的能级分布是不均匀的。

根据能级公式 \(\displaystyle E_n=\frac{n^{2} \pi^{2} \hbar^{2}}{2 m a^{2}}\),我们可以得到相邻能级的差:

\[\displaystyle E_{n}-E_{n-1}=\frac{\hbar^{2}}{2 m a^{2}}[n^2-(n-1)^2]=\frac{(2n-1)\hbar^{2}}{2 m a^{2}}\]

随着能级的升高,相邻能级的能量间隙越来越大。

(3)粒子的最小能量不等于零。

因为 \(n=0\)\(\Psi_{\mathrm{i}}(x, t)=0\),说明不存在这种状态。

所以 \(n\) 最小取 1 ,粒子的最小能量:\(\displaystyle E_{1}=\frac{ \hbar^{2}}{2 m a^{2}}\)

粒子的最小能量状态称为基态,最小能量称为基态能。

上式表明,\(a\) 愈小,\(E_1\) 就愈大,粒子运动愈剧烈。

按照经典理论,粒子的能量是连续分布的,其能量可以为零。

但若能量为零,则动量必须为零,于是动量的不确定度 \(\Delta p\) 就不存在,根据不确定度关系 \(\displaystyle\Delta x \Delta p \geq \frac{\hbar}{2}\),这只有 \(\Delta x \rightarrow \infty\) 才有可能。

实际上,粒子处于势阱中,它的 \(\Delta x\) 为势阱的宽度 \(a\) 所限制,从而导致最小能量的出现。

这种最小能量有时称为零点能。

所以,零点能的存在与不确定度关系是协调一致的。

许多实验证实了微观领域中能量量子化的分布规律,并证实了零点能的存在。

Image title
势阱中的能级

图片链接

要证明零点能量存在,量子场论中最简单的实验证据是卡西米尔效应(Casimir effect)1

Image title
Hendrik Brugt Gerhard Casimir

此效应是在 1948 年由荷兰物理学家 Hendrik B. G. Casimir 所提出,其考虑了一对接地、电中性金属板之间的量子化电磁场。2

在实验中,可以在两块板子间量测到一个很小的力,这种力——称之为卡西米尔力,可直接归因于板子间电磁场的零点能量变化所造成。

Image title

图片链接

(4)下图给出了势阱中粒子的波函数 \(\psi(x)\) 和粒子的概率密度 \(|\psi(x)|^2\) 的分布曲线。

Image title
势阱中的波函数和概率密度

从图中可以看出,粒子出现的概率是不均匀的。

\(n=1\) 时,在 \(\displaystyle x=\frac{a}{2}\) 处粒子出现的概率最大;

\(n=2\) 时,在 \(\displaystyle x=\frac{a}{4}\)\(\displaystyle x=\frac{3a}{4}\) 处概率最大;

\(\cdots\)

概率密度的峰值个数和量子数 \(n\) 相等,这又和经典概念是很不同的。

若是经典粒子,因为在势阱内不受力,粒子在两阱壁间作匀速直线运动,所以粒子出现的概率处处一样。

对于微观粒子,只有当 \(n \rightarrow \infty\) 时,粒子出现的概率才是均匀的。

而且,根据势阱中的波函数,我们还可以得到:基态波函数无节点,第一激发态有一个节点,第 \(n\) 个激发态有 \(n\) 个节点。

根据势阱中的波函数,我们还可以发现,波函数的奇偶性是交错排列的:

\(n=1\) 时,\(\psi(x)\) 是偶函数。

\(n=2\) 时,\(\psi(x)\) 是奇函数。

\(n=3\) 时,\(\psi(x)\) 是偶函数。

\(\cdots\)

(5)上图还表明,对无限深势阱,定态薛定谔方程的解为驻波形式,即粒子的物质波在阱中形成驻波,波函数在势阱中,只可能是半个正弦波的整数倍的状态,而且在阱壁处(\(x=0\)\(x=a\))对不同能量的粒子对应的波均为波节,粒子出现的概率为零。

Image title
有限深势阱中的概率分布

如果势阱不是无限深,粒子的能量又低于阱壁,理论证明,粒子也有到达阱外的可能,即粒子在阱外不远处出现的概率不为零。从经典理论看,这是很难理解的,但却得到了实验证实。

一维势阱是研究两维或三维势阱的基础,金属体内的自由电子可看做三维势阱中的粒子。

(6)波函数是正交归一的。

设两个轨道波函数 \(\psi_m(x)\)\(\psi_n(x)\),其中 \(m\)\(n\) 是其波函数对应的轨道。

证明:

\[\begin{aligned}\displaystyle\int \psi_{m}(x)^{*} \psi_{n}(x) d x &\displaystyle =\frac{2}{a} \int_{0}^{a} \sin \left(\frac{m \pi}{a} x\right) \sin \left(\frac{n \pi}{a} x\right) d x \\&\displaystyle =\frac{1}{a} \int_{0}^{a}\left(\cos \left(\frac{m-n}{a} \pi x\right)-\cos \left(\frac{m+n}{a} \pi x\right)\right) d x \\&\displaystyle =\left.\left(\frac{1}{(m-n) \pi} \sin \left(\frac{m-n}{a} \pi x\right)-\frac{1}{(m+n) \pi} \sin \left(\frac{m+n}{a} \pi x\right)\right)\right|_{0} ^{a} \\&\displaystyle =\frac{1}{\pi}\left(\frac{\sin ((m-n) \pi)}{m-n}-\frac{\sin ((m+n) \pi)}{m+n}\right)=0\end{aligned}\]

证得:

\(m \neq n\) 时,\(\displaystyle\int \psi_{m}(x)^{*} \psi_{n}(x) d x=0\)

\(m = n\) 时,\(\displaystyle\int \psi_{m}(x)^{*} \psi_{n}(x) d x=1\)

上述两式子可以合并表述为:

\[\displaystyle\int \psi_{m}(x)^{*} \psi_{n}(x) d x=\delta_{m n}\]

其中 \(\delta_{m n}\)(被称作克罗内克 \(\delta\) 函数)的定义是:

\[\delta_{m n}=\left\{\begin{array}{ll}0 & \text { if } m \neq n \\1 & \text { if } m=n\end{array}\right.\]

所以,我们称波函数 \(\psi(x)\) 是正交归一的。

(7)波函数是完备的。

任何函数 \(f(x)\) 都可以写成上述波函数的线性组合。

\[\displaystyle f(x)=\sum_{n=1}^{\infty} c_{n} \psi_{n}(x)=\sqrt{\frac{2}{a}} \sum_{n=1}^{\infty} c_{n} \sin \left(\frac{n \pi}{a} x\right)\]

我们发现:\(f(x)\) 的傅里叶级数的展开也是上述形式。

如果要求上述式子的展开系数,我们可以运用波函数的正交归一性求解。

在方程两端同时乘以 \(\psi_{m}(x)^{*}\) 并积分:

\[\displaystyle \int \psi_{m}(x)^{*} f(x) d x=\sum_{n=1}^{\infty} c_{n} \int \psi_{m}(x)^{*} \psi_{n}(x) d x=\sum_{n=1}^{\infty} c_{n} \delta_{m n}=c_{n}\]

除了 \(m = n\) 项,上式使用克罗内克 \(\delta\) 函数将其他项都消去了。

所以 \(f(x)\) 得展开中的第 \(n\) 项的系数为:

\[\displaystyle c_{n}=\int \psi_{m}(x)^{*} f(x) d x\]

评论